懷舊相中看電車



1881年6月,立法局會議上有議員動議申辦電車,不久政府即批准成立電車公司,動工興建行走港島北區的電車路線。由於新成立的公司財政上出現困難,遂暫時擱置此計劃。直到1901年,經營電車計劃才由另一公司接手。兩年後,電車專用路軌開始鋪設,路線由西至東,貫通港島北區各繁盛地區,而電車廠則設於羅素街。


1904-1912

第一輛電車的啟用儀式於1904年7月30日舉行。當天上午十時,工務局長夫人鍾斯太太駕駛著首輛電車,由羅素街電車總站出發,一直駛往金鐘軍器廠街;她的兒子小鍾斯則沿途不斷敲鐘響號。可能因此日後市民皆叫電車為『叮叮』。


當時的路線是由上環到筲箕灣,並有支線到跑馬地。


而當時電車採用的電力是由電車公司自行發電的。

圖示1904年在灣仔寶靈渠旁的
電車車廠自設有發電廠

電車的電力供應,於1922年起更改為向香港電燈公司買電。


電車啟用初期,其電車車輛是使用由英國入口的單層電車。

下圖是行走在中環及
灣仔大佛口的單層電車。



電車路線圖則


可見電車路基本上
就是當年的海旁

那時銅鑼灣東角以東人口稀疏, 所以大部份電車以銅鑼灣為終站, 在此掉頭走回中環方向, 只有少數電車會駛到筲箕灣。那段路程只是單軌。


設在銅鑼灣怡和街迴旋處的總站



1912-1923
一九一二年,香港的電車開始踏入雙層年代,當時的雙層電車是由單層電車改裝而成,上層為無蓋設計,並設有頭等及三等。





及後,雙層電車上層無蓋設計因受到乘客投訴日曬雨淋,故此電車公司便為上層加上帆布帳篷。到了1923年,電車公司更將雙層電車的上層裝置永久的木質上蓋。




在金鐘行走的早期雙層電車
(頭等無車蓋)




1920年在德輔道中行走的兩輛雙層電車,
一為臨時帆布造的上蓋, 一為己改成永久上蓋的車輛

右邊電車的路牌清楚顯示以銅鑼灣為終站。(點圖放大)

1941-1945
香港淪陷,電車服務暫停
及後只有12輛電車維特服務。


電車被日軍用來作宣傳,
慶祝佔港一週年



1945
到了一九四九年八月,整個電車系統﹝跑馬地支線除外﹞都鋪設雙軌,並且開始對車隊進行翻新。 戰後的電車車身一般髹上墨綠色。

四十年代後期﹐全線電車軌終於改為雙線行駛 (跑馬地線例外)



1950年代行走於
灣仔菲林明道與
莊士敦道交界的電車


此圖可見電車內的售票員
(在兩東行電車車尾)


1964
隨著人口增加及路面交通擠塞,電車公司於1964年便構思在雙層電車的尾部加設一單層拖卡。

第一代的電車拖卡


改良後的電車拖卡,
行車聲浪仍是很大和很震蕩



拖卡雖然受到搭客的歡迎,但它卻帶來了噪音問題。電車公司為減輕拖卡的噪音問題,於六七年九月設計了一新款拖卡,車身的重量大大減底,但噪音問題卻依然未能改善,故此拖卡在1982年全部退役。

到了六十年代,隨著經濟開始復甦,彩色廣告面世。初時由多個不同商戶共同租用同一部電車,於是不同種類的廣告便散佈在車身的前後、左右及上下各方,看上去比較混雜和眼花繚亂。



電車車身的廣告

到了八十年代初,廣告行業正興旺,電車的廣告形式亦開始轉換,改為每部車只租給一個客戶,於是整部電車便只髹上單一個廣告圖樣,視覺上顯得較為一致及奪目。



現今的電車車身廣告, 富有設計和藝術
在此之前電車上通常有兩名售票員﹐分別負責上層及下層的售票工作。

1972

取消了車費分等級制度。
聘用女車長及女售票員

1977
廢除車票制度實施一人控制模式。車內便改為設置錢箱,由乘客在下車時自行投入輔幣。


50, 60 年代的電車車票
車票有英國印製字樣
早期採用分段收費, 售票員便要在乘客上車的段落上打孔以便在查票時可辨別。

60年代末期電車車票


70年代的電車車票
車票己在香港自行印製分段收費己取消, 所以車票無需印上站頭的名稱。

售票員配備的車票打孔器
收藏靚號碼車票曾經是年青人的風氣。



1972 年電車月票

1996年電車月票
(20多年﹐ 式樣竟然變化不大
明顯是因使用人少﹐ 公司不花費在此。)




一張較罕有的
靚號碼車票 (四條)


五張連號車票


一條『蛇』


有時為了得到一張靜號碼, 不惜買多一張票
1987
上層改用膠座, 木框的窗亦給全玻璃窗替代了。


藤座椅好還是膠座椅好?
見仁見智哩。


1989
霎東街車廠搬遷
而原址則改建為時代廣場。


1992年
取消撬路員,改由自動化的轉軌系統轉軌

八十年代電車隊的陣容已增加至一百六十四輛,其中包括兩部仿古電車牌(編號28及128),可供私人租賃,甚至可在車上開派對、舉行慶祝活動,或作香港環島遊呢



仿古觀光車卡
2001
電車引進入八達通系統,全面接受八達通付款。


電車公司於二零零零年起,先後推出三輛新款電車。列車外型呈流線型,座位較寬敞舒適。


新款電車

電車的一點回憶


司機的控制桿
少時很想試下楂

燈罩
下雨天時罩內多積了一塘水,車行時蕩下蕩下。

車尾電箱
冬天站在它旁很溫暖, 夏天就辣肉。其實今天也未明這個會發熱的箱有甚麼用, 是變壓器? 摩打?
散熱器?


車尾。上車人迫要站在此時, 例會多手轉下個大鐵軑 (其實它又係有乜用呢?) 腳踩下地上粒叮叮(腳鈴), 不過叮得多會被前邊個司機丙!

是電車走入了人堆或是人走入了電車路?

你咪『叮』囉, 睬你都傻

1911年政府立法禁止其他車輛使用電車路軌違者罰款二十元或入獄一個月
(呢到咪成街都係$$$$$?)

60, 70 年代電車頭等






60 年代港製鐵板上鍊電車玩具


60, 70 年代電車三等
60年代有售票員, 便有一條打鐘繩, 通知司機有落 (o得), 開車(o得 0得)

基本上電車都係站站停。


電車控制室內的錶
是速度錶還是氣壓錶?



電車尾門

著短裙的妹妹仔通常都懂得特別小心


電車剎車控制桿

前方小平階是司機常用來放飯壼和水的地方

少時覺的若被困在兩輛相對行駛中的電車陝蓬間會是給夾扁了囉。
不過, 還是試過了, 其實是沒有想像中那麼危險。


上下層不是用旋轉梯連接。60-70年代初頭等乘客在車頭上落, 有一直樓梯通上上層 (如圖)。上下層只有一道盪門 (在棣梯旁, 司機左後方,不過通常是關上的, 只有售票員才可以開)。三等乘客不能走上上層。

電車路軌形成的圖案是拍友的好題材

不知由那時開始, 這個裝置靜悄悄地在站頭全給移走了。






電車內的幾個搶手位

上層前排, 夏又特涼,開揚, 無敵街景。弊處是要側身坐, 不然就是倒頭車。相信現在也是




三等車尾右邊車門, 電箱前
即呢位大叔咁企, 望街一流。
唔阻人時一落車又方便。
冬天個 patpat還陣陣暖




另一處便是下層, 近XX的位置。 在此有時會給你一些視覺上的驚喜。(亞叔亞伯心照好了)


上層有兩個單座, 單人搭車時坐在那處有不受騷擾的感覺。





電車的發展路向

(1)中環灣仔填海區電車支線
1990年代,香港政府落實中環及灣仔填海計劃。電車公司構思興建新電車支線,駛經中環灣仔填海區,方便市民到達海旁 。

(2) 空調電車

香港屬於亞熱帶海洋性氣候,夏天天氣炎熱,空調幾乎成為香港人不可缺少的設施;而香港大部份交通工具,都設有空調。